无酸棉纸应用的国际经验及思考
2024-06-08
近现代酸性纸质出版物在其产生数十年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脆化破损现象。为了文献的长期保存和利用,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和美国、加拿大等通过会议决议、立法、标准制定等形式大力推广应用无酸纸,并已取得良好效果。我国文献酸化破损现象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出版物,珍贵的历史和革命文献如不及时抢救,将极有可能在未来数十年内消亡殆尽。为避免未来文献因纸张酸化而破损,我国应从立法、行政和经济等层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广无酸纸的生产和使用。
国外有学者曾形象地将图书馆藏品酸化破损比喻为“慢燃之火”(slow hres),它正缓慢地吞噬着图书馆馆藏中众多弥足珍贵的藏品;更令人焦虑的是,面对大量濒临破损边缘的藏品,国际图书馆界目前尚未找到万全之策予以应对。目前图书馆解决纸质藏品因酸脆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那些已经脆化破损的藏品采取照相复制、数字扫描等手段将其内容迁移至胶片或电子介质上,二是对尚未破损的藏品采取脱酸(deacid-ication)或添加碱性缓冲剂等工艺以延长其保存和使用寿命。但无论哪种方法,图书馆都会因其高昂成本而难堪重负。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的一项调查估算,采用缩微照相方法复制一本 300页图书的成本平均为60-100美元;如果以原书形态修复,则需耗费数百美元;而大规模脱酸的成本也相当可观,据美国国会图书馆测算,图书脱酸的直接成本约为 13.4美元/册,如再加上选书、登记、包装、运输、质量控制和上架等相关环节产生的费用 1.85 美元/册,成本将达 15.25 美元册。目前,我国国内脱酸技术尚不成熟,脱酸设备和药剂自给程度仍较低,面对高昂的脱酸成本,文献脱酸工作难以大范围开展。由于目前文献保护对象数量庞大且费用高昂,从长远看,预防并解决未来因纸张酸化所导致的文献破损的有效方法,是从源头上即在造纸环节中以无酸纸替代酸性纸生产,并在印刷出版领域大力推广使用无酸纸。这样既可节省大量文献保护经费,又可从根本上解决未来文献的长期保存和使用问题。为此,应当通过立法和制定优惠产业政策等措施,引导和鼓励造纸行业积极生产无酸纸;同时,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措施,促使出版行业使用无酸纸印制出版物,特别是那些具有长期保存和利用价值的文学艺术和科研等类出版物。现阶段可供选择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首先,制定有关促进无酸纸生产和应用的政策,实施鼓励企业生产无酸纸的产业扶持和税收优惠措施,扩大无酸纸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纸张品质升级:其次,制定鼓励和规范出版行业使用无酸纸印制出版物的法规,规定政府出版物应强制使用无酸纸印制出版,同时鼓励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等具有长期保存和利用价值的出版物使用无酸纸印刷,以保证重要文化遗产的保存和永续利用;第三,进一步完善现有无酸纸生产和应用的标准并积极宣传推广,增强标准的认知度和执行自觉性;积极推进脱酸技术研发和相关标准制定,促进相关设备和用剂的国产化率,以降低文献脱酸保护成本。